所在位置:首页>首页广告位>中图广告位

2018专利审查大盘点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作者:发布时间:2019/1/10 10:44:08

推进专利质量提升工程


自《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印发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多措并举、科学谋划全链条各环节的专利质量提升工作,努力实现专利领域的高水平创造、高质量申请、高效率审查、高效益运用。2018年,在践行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的征程中,国家知识产权局进一步推进专利质量提升工程,特别是在专利审查质量提升工程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主要包括全面提升审查质量管理水平,加强审查员能力建设,着力提升PCT审查质量,着力提升互联网和智能制造领域审查质量,重点提升特定领域审查质量,努力提升中医药领域审查质量,重点提升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审查质量,以及继续提升复审无效审查质量。


点评


提升专利质量,是我国由要素驱动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由知识产权大国向知识产权强国迈进的必然要求。如今,改革已进入全面深化阶段,从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的鲜明特征。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国家知识产权局认真贯彻党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在不断提升专利质量的道路上大踏步地前行,为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PCT质量管理获得国际认可


2018年2月,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第八次PCT国际单位质量小组非正式会议上,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受邀围绕质量管理和PCT质量管理进行主题发言。这是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首次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平台上正式介绍质量管理情况和成果。我国参会代表进行了长达20分钟的主题发言,与会代表兴趣浓厚,交流广泛。在PCT质量小组平台上宣传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质量建设成果,不仅符合专利质量提升工程的要求,还能彰显我国PCT大国的国际形象。


在大会上,我国代表的发言内容点面结合,既包含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质量管理目标、质量管理机构、质量保障体系、质量管理措施、外部反馈等基本信息,又突出了PCT质量管理的内容,包括PCT审查员情况以及针对PCT国际专利申请的质量管理措施等。


点评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每个月对各国专利审查员制定的PCT国际检索报告进行形式检查。自2017年6月起,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每个月的错误率均不足1%。无论是我国受邀在国际会议上分享质量管理经验,还是较低的PCT国际检索报告错误率,都彰显了我国专利审查质量正在不断提升,并获得了国际认可。


审查质量用户满意度持续提升


为了全面了解用户的意见,国家知识产权局委托专业的研究机构自2008年起每年对审查质量的用户满意度进行调查,并通过信访、代理人反馈、电话信函等多种反馈渠道积极收集社会公众对专利审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设立了专利审查业务投诉平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审查质量投诉处理机制。2017年用户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用户对专利审查质量的满意度指数为83.9,已连续8年处于满意区间,且为7年来满意度指数增幅最大的一年,用户对PCT国际检索、初审报告及服务评价良好。


建立和完善外部质量反馈机制的目的在于接收社会公众针对专利审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接受社会监督,形成局内外共同作用的审查工作改进机制,促进审查质量持续提升。


点评


建立和完善外部质量反馈机制有助于查漏补缺,广泛收集社会公众对专利审查工作的意见,对比查找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及时予以改进。同时,通过获取和分析社会公众反馈的重要信息,便于今后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通过此次用户满意度调查可以看出,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实施以来,切实取得了成效。


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


为切实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国家知识产权局结合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布局要求及地方优势产业发展需求,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的结果,先后在全国批复设立了23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领导就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工作提出的关于快速协同保护工作的要求,即快速协同保护工作应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业务相结合,以快速维权机制为基础,实现从外观设计专利向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拓展、从审查向复审无效拓展、从单一产品向整体行业拓展,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查业务管理部会同有关部门及单位,积极探索在“快保护”模式下,努力实现流程管理、检索审查、资源调配及质量监控等模式的转变,保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顺利进行。


点评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0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正式投入运行,包括中国(常州机器人及智能硬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国(烟台)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国(长沙)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国(佛山)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各地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设立将有助于促进知识产权保护提质增效。


加强专利审查人才培养


专利审查是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核心业务,在目前“一局多中心”的格局下,保障新审查员培训质量,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利审查队伍,对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分重要。


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人事教育部(下称人事教育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统一培训课程、统一授课师资、统一考试模式、统一颁发证书的“四统一”为抓手,对各京外中心的新审查员入职培训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规范和指导,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于2017年开展了课程体系评估工作。截至目前,围绕新审查员入职培训工作,人事教育部已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标准化课程体系,培养了一批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立了标准化的考试模式,积累了成熟丰富的管理经验,为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业务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审查标准的执行一致、基础人才能力的持续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点评


“积极拓展和提高审查员在技术、外语、法律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努力建设一支审查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审查员队伍”,是《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对人事教育部提出的工作要求。2018年,人事教育部围绕审查员培训工作,坚持用新思想指导新实践、用新理念引领新发展,形成了多方受益的良好局面,为提升审查质量和效率提供了人才支撑。


联合审理有效缩短专利维权周期


2018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下称专利复审委员会)与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展了联合审理活动,涉案当事人对此次联合审理作出高度评价。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和侵权审理程序联动,是专利复审委员会为缩短专利维权周期、开展多模式审查的有益探索。除了与法院开展联合审理外,专利复审委员会还和原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原四川省知识产权局等地方知识产权局开展了多次联合审理。


在一天或半天的时间里,先进行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案件的口头审理,紧接着进行专利行政执法案件或法院专利侵权案件的审理,确权程序和侵权判定程序无缝衔接,相继进行,这一联合审理的模式为提高审判效率、方便当事人维权提供了极大便利。两个程序顺畅衔接,案件审理标准的一致性进一步提高。


点评


专利维权周期长,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近年来,专利复审委员会不断思考如何通过创新审查模式,进一步加快专利确权和专利侵权判定程序的有效衔接,进而缩短侵权案件的审理周期,解决当事人专利维权的“痛点”问题。收到社会各界反馈的良好效果后,专利复审委员会将联合审理纳入了2018年专利审查计划,作为多模式审查的一种方式全面推广。


智能系统助力审查提质增效


升级电子申请离线客户端、新增电子申请在线业务办理平台,复审无效立案及流程管理系统(下称系统)于2018年3月24日正式上线。系统上线运行后,用户可以通过离线、在线两种电子方式提交专利复审、无效宣告请求,同时,系统全面实现了通知书电子发文,使专利复审、无效宣告请求审查流程更加智能化。


与以往的审查模式相比,系统增加了一种新的专利复审、无效宣告请求办理工具——交互式平台,其具备业务导引、自动推送、解释提示、填写细化等功能,申请人可以通过交互式平台在线提交电子请求,并得到实时反馈与指导。此外,通过参考交互式平台的理念,系统将包括新请求及中间文件在内的255个审查规则前移至请求端,在提交请求时对请求人进行提示,供请求人及时修改,提高复审、无效宣告请求案件的质量,进而提高立案效率。


点评


394项审查规则设定,多家专利代理机构全程参与测试,系统的上线运行,凝结了专利复审委员会、系统开发方和专利代理人的集体智慧。该系统对内可进一步优化专利审查流程,对外可提高复审、无效宣告请求案件的质量,是专利复审委员会在积极探索专利审查模式、提高审查服务社会能力方面迈出的坚实一步。


短周期案件管理缩短专利确权周期


专利复审案件的平均结案周期从2014年的14.6个月下降到目前的9.9个月,专利无效宣告案件的平均结案周期从2014年的7.2个月下降到目前的5.2个月。在专利复审、无效宣告案件数量连续多年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结案周期还能保持在合理区间并逐年缩短,这一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


短周期案件管理试点工作,是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下称专利复审委员会)提质增效、有效控制审查周期的重要抓手。从2015年开始实施短周期案件的管理机制试点,到不断完善短周期管理模式,再到稳步扩大短周期试点规模,专利确权周期不断缩短,有效解决了专利维权周期长的问题,专利复审、无效审查工作的社会满意度不断提高。


点评


短周期案件管理试点工作是专利复审委员会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创新主体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有益尝试。同时,短周期案件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新机制,也为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专利优先审查管理办法》和支撑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工作提供了机制保障。今后,专利复审委员会将进一步推广无效宣告审查短周期管理工作,持续围绕提高质量和效率、增强服务开展工作,为“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外观设计分类国际影响力加深


2018年初,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建立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分类洛迦诺协定》联盟专家委员会第十三届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会上,来自28个国家或组织的代表围绕第十一版《国际外观设计分类表》的修订和补充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会代表共提交了668项提案条目,涉及第十一版《国际外观设计分类表》修订的提案为664项,其中477项提案获得通过。


会上,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共提交了涉及“产品项修订”“新增细分小类”“使用指南修改”三大部分共计110项提案条目,其中共有98项涉及创新小类及新兴产品、我国特色产品等重点提案获得通过,提案通过率达到了89.1%。此次会议的成果在2019年新版《国际外观设计分类表》中生效,有利于推动洛迦诺分类体系的改革向有利于我国的方向发展。


点评


此次《国际外观设计分类表》涉及修订的产品项约占分类表产品项总量的8.6%,其修订数量之大、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将对后续外观设计领域的分类实践及应用产生显著影响。在此次会议上,我国提案的通过率不仅明显提升,而且提案内容的专业性、典型性、完整性也受到了参与成员国的广泛认可,彰显了我国外观设计制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构建为民服务大窗口


2018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志愿服务岗在第三批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岗)、示范站(岗)申报命名活动中,获评“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岗”的称号。知识产权志愿服务岗依托于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陈列馆、专利展示厅,组织局内优秀青年志愿者,面向社会公众宣传讲解知识产权制度和文化,组织开展公益讲座,提供专利文献信息服务,促进了公众知识产权意识和能力的不断提升。


在为社会公众提供知识产权服务的过程中,知识产权志愿服务岗的志愿者也强烈地感受到公众对于知识产权服务不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概念知识,而是有了更为多元、更加深入的需求,意味着社会公众知识产权运用的水平不断提升。


点评


知识产权志愿服务岗自设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满足社会公众对知识产权的多元化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参与方式。今后,国家知识产权局将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文化宣传和服务能力,深化窗口服务大格局,构建为民服务大窗口,搭建交流学习大平台,推动专利文献服务窗口成为整合资源支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窗口,成为普及技能推动专利质量提升的窗口,成为交流互动服务社会公众的窗口。